查看原文
其他

近代四川三次改地名运动

知川君 巴蜀风物志 2023-02-16

   据说四川人和想了解四川的人都打算关注本公众号!

四川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秦代就在四川地区(当时的蜀郡、巴郡)设置了三十余个县,所以四川自然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县。不过如果我们查询四川各市县的历史,你会发现有些地方历史虽然久远,但现在用的名字,却只有一百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近代四川的三次“改地名”事件说起。

第一次改地名运动:废府存县

1913年1月,刚刚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搞了个新官上任三把火:彻底改革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颁布了《划一现行地方各级行政官厅组织令》,其主要内容是废除清代的府级行政区划,将原府、直隶州所辖各县划归于道,改省、道、府、县四级制为省、道、县三级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废府存县”。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袁世凯

其实袁世凯政府这个决定从出发点来看是好的:清代的省、道、府、县四级制,确实过于繁冗,层级太多,从中央发出的命令,得通过省、道、府(州)三次中转,才能到达最基层的县。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时四川一共也就5个道,如果道直接管县,平均一个道要管四五十个县,以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根本管不过来。所以府这一级,后来又以“行政督察区”的名义复活了,这是后话。

废除存县运动直接导致了四川一大批老州府驻地的没落,比如三台、阆中、平武、奉节之类,不过这个不是今天的主题(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可以参阅:清代四川21州府与如今21市州对比:几家逆袭几家沦落?),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废府存县导致一大批州府地名从此消失。

清代四川有12个府,分别是成都府、重庆府、保宁府、顺庆府、叙州府、夔州府、龙安府、宁远府、雅州府、嘉定府、潼川府、绥定府。这些府名到今天还是县级以上地名的,仅有成都、重庆、顺庆、叙州这4个,其它的要么消失了,要么连降三级成了乡镇地名(比如阆中市保宁镇、三台县潼川镇、平武县龙安镇等等)。有意思的是,顺庆、叙州都出现了“府县倒挂”现象,原来是顺庆府南充县、叙州府宜宾县,现在成了南充市顺庆区、宜宾市叙州区,完全反过来了。

四川人厨房必备的“保宁醋”,就是保宁府这个地名的遗存

说完府,再说州。清代的州分两种,一种是直隶州,直接归省管,自己还要管几个县,另一种是散州,类似今天的县级市,不管县,自己还要接受府的领导。不管是哪种州,和府都有一个区别,那就是没有附廓县,而是由州衙代行地方事务(你可以这样理解:好比今天的地级市不设区,而且是由市政府直接管理市辖区事务)。所以废府存县时,府好办,直接撤了就搞定,而州撤销之后,还得另外起个县名。

如何给这些州起县名?如果是三个字的州,那就好办,比如崇庆州、广安州、酉阳州,直接改州为县即可。但如果是两个字的州,就比较麻烦,有一种办法是直接把州改成县,比如忠州改忠县、泸州改泸县、茂州改茂县等等。但这种改法用得不多,因为四川的单字县本来就很少,可能大家还是觉得两个字的县名才是正道。

清代银锭上的“绵州”字样

而且这个办法也不是每个州都行得通,比如巴州,如果改成巴县,那就和重庆的巴县重名了。再比如涪州,改叫涪县的话,那是绵州历史上用过的名字,也不能用。

于是当时人们又想了两种办法,一种是用古称,比如汉州改广汉县剑州改剑阁县、眉州改眉山县、涪州改涪陵县,这些都是历史上用过的名字,而且县名和州名也有一定关联,大家容易接受。

但另外一种情况就不太好办了,那就是历史上虽然也有县名,但这个县名和州名没什么关联,大家都觉得很陌生了,比如绵州历史上叫过涪县资州历史上叫过盘石县简州历史上叫过阳安县蓬州历史上叫过相如县巴州历史上叫过汉昌县,但这些县名都几百年上千年没用过,老百姓已经觉得很陌生了。与其从故纸堆里刨个名字出来,不如干脆取一个和州名有关联的新名字。

在这种思路下,剩下的州纷纷开动脑筋,各出奇招,给自己起了新名字:

绵州:因县城位于绵山之南,取山南水北为阳的古义,改名绵阳县

邛州:以邛崃山为名,改名邛崃县(为什么不用历史地名“临邛”?这个我也不知道)

资州:取资江(沱江别称)之中之意,改名资中县

简州:取简州、阳安各一字,改名简阳县

合州:取三水(涪江、渠江、嘉陵江)在此相合之意,改名合川县

巴州:取巴州之中之意,改名巴中县

蓬州:取蓬州、安汉(南充古称)各一字,改名蓬安县

发现规律没?这些新县名都是在原来的州名后面加了一个字,从单字名变成了双字名。

从此,绵州、资州、巴州等用了上千年的古老名字,就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了。所以你别看绵阳、邛崃、资中、简阳、合川、巴中、蓬安这些地方历史都很悠久,其实它们的名字都只有一百多年历史。

“简州”这个地名,随着成都设立“简州新城”又复活了

第二次改地名事件:消除重名县

就在废府存县的第二年,民国政府又干了一件大事:消除全国范围内的重名县。

之前,全国范围内有不少同名县,据当时统计,全国共有二县同名的74组,三县同名的12组,四县同名的4组,五县同名的3组,更厉害的还有1组六县同名的(新城县)。

重名县的存在,显然是不利于全国统一行政的。于是当年民国政府就制定了一个《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逐一列出改名县及改名理由,其中大多数都是保留了年代最早的县名,其它的另改新名字。四川改名的县有这么几个:

清溪县:与贵州省清溪县重名,贵州清溪设置更早(其实只早了三年而已),四川清溪县因为自唐至明初曾经是汉源县治,所以改名汉源县

地名“清溪”的遗存——汉源县清溪文庙

石泉县:与陕西省石泉县重名,陕西石泉县系西魏时设置,四川石泉县唐贞观八年才设置,比陕西的晚,改名北川县

东乡县:与江西省东乡县重名,江西的设置早两年,所以四川的东乡县使用汉代的历史地名,改名宣汉县

大宁县:与山西省大宁县重名,山西大宁县五代时设置,四川大宁县清雍正年间才设置,因为县内有巫溪,所以改名巫溪县

德化县:与福建省德化县重名,因为四川省德化县是由德格土司“改土归流”而来,所以改名德格县

东安县:与湖南省、广东省东安县重名,四川东安县是一个民国元年才从遂宁分出来的新县,当然不可能保留这名字,由于该县位于潼川府之南,所以改名潼南县。这也让“东安”成了四川最短命的县名——只存在了两年。

新宁县:与湖南省、广东省、广西省新宁县重名,保留了年代最早的湖南新宁县,四川新宁县因为境内有开江,改名开江县。其实四川新宁县这名字也用了上千年了,改掉实在可惜。

定远县:与安徽省、陕西省、云南省定远县重名,保留了年代最早的安徽省定远县,四川定远县因为元代曾设置武胜军,县东又有武胜山,所以改名武胜县

太平县:与山西省、浙江省、安徽省太平县重名,保留了年代最早的安徽太平县。四川太平县因为该县东北有万顷池,是一个重要水源地,所以改名万源县

清末绥定府地图,注意红框中的县名

第三次改地名运动:更换生僻地名

20世纪50至60年代,为了方便群众用字,国家主管机构配合汉字简化运动,曾经更改了一些生僻难认的政区名称用字。其中陕西和江西这两个省最积极,分别改了14个和7个县名,一些有上千年历史的县名也被改掉。

而四川省一共改了4个县名:

酆都县:改名丰都县。其实“丰都县”本来就是古名,直到明朝才改名为“酆都县”,酆字难写难认,而且据考证丰都县与传说中的“鬼城酆都”其实并无关系,改回去很合理。

越嶲县:改名越西县。越嶲之名历史悠久,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就设置有越嶲郡,又作越巂郡(但越嶲郡驻地并不是如今的越西县,而且是在西昌一带),改名越西,可以说是抛弃了两千多年的古老地名。

电脑游戏《三国志13》中的越巂郡

石砫县:改名石柱县。石砫之名始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也有800多年历史了。砫本义是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和柱完全是两个意思,石砫改石柱,从盒子变成了柱子,虽然读音一样,意义却全变了。

呷洛县:改名甘洛县。呷洛是个音译词,改名甘洛倒也无所谓,但问题是“呷”字也不难写难认,不知道非要改名的原因是什么。

还好这次改地名运动四川只改了四个,如果参照陕西的力度,估计还有一批“难写难认”的生僻字地名要被改掉。比如阆中的“阆”字,也很生僻,几年前还在央视打广告教全国人民认字;再比如郫县的“郫”、犍为的“犍”、什邡的“邡”,都是些生僻字,为啥不一起改了呢?估计还是考虑到这些地名历史太悠久,所以这次放了一马。

总结

通过这三次改地名运动,四川的老地名消失了一大批,同时又有一批新地名登上了历史舞台。当然,如今几十上百年后,这些新地名已经被群众所接受。再提起老地名,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了,这就是时间的力量。

巴蜀风物志

发现一个你不知道的四川


历史 | 地理 | 风景 | 人文 | 美食 | 民俗 | 方言

喜欢本文,请点个“在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